“十人九有痔疮”的说法你可能不认同,但我说没有人没有被“痒”困扰过,你也绝对不会反对。瘙痒是一种主观感觉,是多种皮肤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。持续、剧烈的瘙痒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,还可能造成心理障碍,威胁生命安全。每个人都有过瘙痒的经历。或许由于不同的触发因素、个体差异等因素,每个人对瘙痒的反馈差异很大,但往往可以通过抓挠皮肤、瘙痒的持续时间、发生的部位来一定程度地判断。评价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“痒”绝对不是一种愉快的经历。
很早以前,中医就认为疼痛、瘙痒与热密切相关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记载“诸痛痒疮,皆属心”,“小热则痒,重热则痛”。认为心火旺盛、气血不足、心神不宁等因素是引起瘙痒的原因。最常见的原因。随着医学经验的不断积累,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瘙痒的原因:外感(外来刺激)和内伤(自身失调)。其中,风、湿、火、燥、虫、虚、瘀可以说是瘙痒的核心病机。在此基础上,提出了七种治疗“痒”的方法。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医如何识别和治疗瘙痒。
风邪引起的瘙痒可分为外感和内感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瘙痒部位不固定、时隐时现、易与其他致病因素相结合。外风邪多为风寒、风热。风寒性皮肤者,肤色多呈红色或淡红色,遇冷加重,遇热缓解。患有风热的人,皮肤往往呈鲜红色,遇热加重,受寒减轻。内生风多是肝风内动所致,多半会有情志表现,如烦躁、烦躁、烦躁等,在治疗上,祛风止痒可以作为基本的治疗原则。常用的有菊花、防风草、荆芥、苍耳子等。其中,若寒,加麻黄、桂枝、羌火、细辛、辛夷等;若寒,加麻黄、桂枝、羌火、细辛、辛夷等;若寒,加麻黄、桂枝、羌活、细辛、辛夷等。热者加丹皮、浮萍、连翘、薄荷、蝉花等。如果与情绪有关,则加芦笋、柴柴等胡、龟板等。
湿气引起的瘙痒往往会导致病情“粘稠”、挥之不去,而且症状容易反复发作。湿热证者,常兼有浸渍、渗出、鲜红皮疹;寒湿瘙痒者,瘙痒程度往往较轻,如“梅雨天”,让人痛不欲生。治疗时宜除湿止痒。常用的有广藿香、裴兰、薏苡仁、白术、地肤子等。湿热兼证者,可选择苦参、滑石粉、沙蒿、白皮、金钱草等;寒湿兼证者可选用细辛、路路通、藿香等。
火邪引起瘙痒的人,往往起病较快,皮肤红、肿、痛、痒。它主要发生在我们的头部和面部。它还具有消耗津液、导致风行血行的特点(通俗点讲就是容易伴有口干、咽干)。 、短赤尿、高烧、精神变化及各种出血症状)。中医认为,火热邪轻时,以瘙痒为主症,火热邪重时,以疼痛为主症。治疗宜清热泻火止痒。常用的有石膏、知母、寒水石、玄参、黄芩、黄连、龙胆草、连翘等。热毒过多者,可加野菊花、蒲公英、金银花、地皮等。
燥邪也会引起瘙痒症状。从季节上来说,以秋季为多见,故有秋燥之说。中医认为,燥邪可分为内病和外病。外感多为环境所致,内感多见于人体津液耗竭(如腹泻、出汗、大量失血等),但常见症状除瘙痒外。常见症状有:口鼻干燥、咽干口渴、皮肤剥落干裂、小便不利、大便干燥等。对于因燥而痒者,治疗应以润燥止痒为主。常用的有芦笋、麦冬、山药、沙元子、枸杞、干地黄、合欢皮、白芍、地骨皮、夜藤等。
虫毒引起的瘙痒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。主要是指我们接触到昆虫本身或其纤毛和体液后出现的瘙痒症状,如蚊子、疥疮、跳蚤、虱子等。这种瘙痒往往剧烈且持久。如果伴有寄生虫寄生,则长期不愈。通过目视观察或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虫卵或寄生虫,以帮助诊断疾病。另外,中医“虫”的范围更广,脚气等真菌感染也属于中医“虫毒”范畴。杀虫止痒是中药缓解此类瘙痒问题的首要任务。内服常用的有君子、槟榔、雷丸、榧子、南瓜子等。外用可选用蛇床子、雄黄、木槿皮、轻粉、干明矾等。硫磺等
“血瘀”是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。瘀血瘙痒的人,常有局部瘙痒。长期瘀滞的人可能会出现皮肤粗糙、增厚的症状。中医称之为“皮甲错”,主要是局部瘀堵,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。 ,这种瘙痒多见于外伤后或老年患者,治疗应以祛瘀止痒为主。对于血瘀兼热者,可选用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药物,如地黄、丹皮、地榆、赤芍、槐花等。引血等
因虚而痒的人多见于年老体弱或长期生活不规律的人。一般表现为气、血、阴、阳不足。所谓阴虚,就是阴液不足。典型症状有燥热、醒时出汗、手心、脚底发烫等,瘙痒症状比阳虚症状更明显。药物治疗可选用石斛、芦笋、麦冬、沙参、地黄等;阳虚是指阳气不足。典型症状是恶寒、肢冷、瘙痒不严重但持续不愈。治疗时可用附子、肉桂、山茱萸;气血两虚者,常出现反复瘙痒、体位不定、疲倦、干燥、皮肤大片脱屑等。补气养血之品,如普通黄芪、人参、熟地黄、阿胶、 ETC。
在瘙痒的预防和护理方面,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第一,如果出现瘙痒症状,避免剧烈抓挠和不必要的刺激(烫、擦、酒精、醋、盐水……),以预防瘙痒。皮肤结构和微环境受损而出现感染。其次,对于局部瘙痒,我们可以经常使用外用药物进行干预。当面积较大或反复出现瘙痒时,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治疗。第三,秋冬季节以及老年人出现皮肤瘙痒,往往与皮肤水分不足有关,需要及时补充。建议主要使用乳液和蜂蜜,必要时添加油性润肤剂(如凡士林)。第四,皮肤瘙痒只是一种症状。它可能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,也可能是由于身体功能失调或疾病引起的。大面积、持续性瘙痒不要盲目用药。找到问题是关键。第五,止痒没有捷径。规律作息、适度饮食、适度运动、及时调整、注意诱发因素,是养生不变的法则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jiceo.com/html/tiyuwenda/94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