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随着公众科学健身意识不断增强,应着力建设系统化、标准化、基层体育俱乐部、社区体育组织等体育健身组织,促进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、健身教练的科学服务体育健康产业提质增效,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,盘活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,营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氛围。
文/体育银行特约专栏作家 刘明义
卫生治理现代化需要把握几个关系
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(COVID-19)疫情防控工作,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稳定。鉴于这次疫情是对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“大考”,我们不能只着眼于抗击疫情的短期优先事项,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消除疫情还要为加快推进卫生治理现代化、实现人民健康意识作出长远规划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笔者认为,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对关系。
(一)健康问题的“应急管理”和“长期管理”。
一定程度上,疫情防控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意识、能力和体系的“试金石”。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,要下功夫补短板、堵漏洞、补短板,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,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。
从长远看,建立健全健康治理各项工作机制,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,必须对健康决定因素进行跨部门协调管理,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,提高全民健康素养。人口,普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。推动形成健康生产生活环境。以基层社区为例。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场所。近年来,社区卫生环境明显改善,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立,公共体育设施也大幅增加。但目前社区卫生管理仍以环境卫生改善为主。医疗服务、体育健身等项目割裂,尚未实现跨部门协作,无法对社区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协调干预活动。显然,一方面,健康治理体系迫切需要打造集医疗、护理、健身、康复、心理健康于一体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治理体系。通过常态化、科学化、有组织的健康技能培训、宣传和服务,有效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、塑造健康行为,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。另一方面,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,重点调动和激活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和商业机构的市场活力,积极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健康治理。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深入社区,组织发动居民开展各类健康促进活动,营造良好健康生活氛围;支持小微企业深入社区建立各类促进居民健康的组织,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干预、治疗、康复和体育锻炼服务。
(2)健康促进的“被动行为”和“主动行为”。
疫情发生以来,人们的医疗保健、个人卫生、健康作息、营养饮食等意识均有所提高。为保障生活、工作场所和个人健康,“勤洗手、戴口罩”等卫生习惯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。与此同时,“省小钱不戴口罩,花大钱卧床就医”等“硬核”的村里宣传口号,进一步彰显了疫情的好转。健康意识和自觉行为。
疫情过后,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、培养独立自律的健康行为就显得更加重要。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发现,健康受到多维度因素的影响,其中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占60%。 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:“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,提高全民健康素养,引导形成自主自律、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” 、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,形成热爱健康、追求健康、倡导健康的社会氛围。
“受传统观念影响,‘看病、吃药’一直是人们寻求健康的主要方式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生活方式的改变、身体活动的缺乏成为导致健康问题的原因。”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和低龄化是其重要原因,显然,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承担起实现全民健康的重任。成为中国人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对于居民来说,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,应采取综合管理方法引导和干预个人健康行为,塑造独立、自律的健康行为尤为重要。
与被动健康行为(人们在出现某些症状时寻求帮助和治疗的活动)相比,主动健康行为(人们为维持和改善当前良好的身体状况并避免疾病而采取的活动)应该是塑造因素。健康行为焦点。一方面,要把教育作为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。将爱国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体系,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、学校与家庭合作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不同形式开展健康行为、营养膳食、心理健康等以内容为基础的健康教育,形成了多维度、全方位、可持续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体系。另一方面,体育健身应作为塑造健康行为的重要手段。免疫力的原义是“免于疾病”。免疫力是人类面对病毒侵蚀的第一道屏障。科学研究表明,均衡的营养饮食、健康的生物节律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。尤其是在慢性病的防治中,适度的运动对于抵抗疾病的发生、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。随着公众科学健身意识不断增强,应着力建设系统化、规范化、基层体育俱乐部、社区体育组织等体育健身组织,促进体育设施的有效使用、健身教练的科学服务、健身教练的科学服务。体育健康产业质量提升。切实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,盘活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,营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氛围。例如,积极创建集健康教育、体育锻炼、心理训练于一体的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,承担起组织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;建立老年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,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,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。这有利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,更好塑造人们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,进一步提高健康水平。本文来源:中国人口报
-结尾-
媒体合作或寻求报道
(微信同号)
建悦体音谷项目合作联系方式
孟老师(微信同号)
报告咨询、体银商学院课程咨询
(微信同号)
体银商学院课程与活动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jiceo.com/html/tiyuwenda/9451.html